|
/ B! L4 q( a' S3 W; @) d$ M中文名称:地方性氟中毒2 I! z. d# u6 R
英文名称:fluorosis, [, X# s( E" g! Y7 G8 _! S* q
定义: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人体摄入过量氟化物引起慢性中毒症状,主要有氟斑牙症和氟骨症。! k, f4 m0 l1 b
6 U0 o2 z7 K& y6 G1 b! E* v地方性氟中毒是同地理环境中氟的丰度有密切关系的一种世界性地方病,主要流行于印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阿根廷、墨西哥、摩洛哥、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在中国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它的基本病征是氟斑牙和氟骨症。8 v6 s% p" G- `% N: l
( C3 M: }" P2 w% G2 T: w+ G7 F: |- r. v( t" L* T R1 Z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和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为地方性氟病。
: p0 l( k W5 q& G 1.地方性氟中毒系同地理环境中氟的丰度有密切关系的一种世界性地方病。其基本病症是氟斑牙和氟骨症。是由于当地岩石、土壤中含氟量过高,造成饮水和食物中含氟量增高而引起。过量氟的摄入,使人体内的钙、磷代谢平衡受到破坏。其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印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代克、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阿根廷、墨西哥、摩洛哥、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在中国,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此外,磷肥、铜、铁、制铝、砖瓦、陶瓷、玻璃等行业及工业用煤与生活用煤燃烧时排放的氟化物超过自然界的净化能力时,对作物、牲畜产生危害,人类长期食用含氟量高的粮食与蔬菜亦会引起氟的慢性中毒。预防方法在于降低水中氟含量。
# a& V8 i" ~, {3 P: i 2.饮用水中氟含量超过人体正常需要(标准氟化物含量小于1毫克/升)所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这是由于某些地区的地质环境中,含氟量过多所致。地方性氟中毒主要特征是形
: z# H2 a% ]6 n. w 地方性氟中毒成斑釉齿和氟骨症,严重者导致瘫痪。这种病在世界上流行很广,中国也有十几个省市存在高氟区域,它的分布与区域地质环境有关。因此,查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氟的地球化学特征,因地制宜地寻找好水和改水防病是环境地质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降低饮用水氟含量的方法很多,有活性氟化铝过滤法、碱式氟化铝吸附法、电渗析法等,适用于集中供水的居民区和厂矿企业。水中投入明矾,再经炉渣过滤的除氟方法,经济方便,最适用于散居的居民和农村地区。$ U; \# J- ^! q
+ z2 N! k1 Y. Z; I; d0 U
长期摄入过量氟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人体摄入总氟量每天超过4mg时即可引起慢性氟中毒。我国北方病区主要为饮水所致,西南病区为燃煤污染。该病好发年龄为青壮年,女性常高于男性,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妊娠和哺乳妇女更易发病,且病情较重。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钙、维生素缺乏时,机体对氟的敏感性增高。 W% c) u) k |$ M" S4 R" B
6 W }; a/ {- s# N" M
2.中国的分布情况
6 m; g5 w z( A2 P8 p$ ]; w 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分布面也是非常广泛,是世界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除上海市、海南省以外,其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均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存在。在我国主要有3种类型;(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3)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 e# q8 p3 \1 d/ |
(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布7 Z6 x8 {8 k1 j/ c& T9 Y; J
①浅层潜水高氟区5 j) y7 J! x5 A/ X' d
这种高氟地区在地球分布极为广泛,在我国分布在长白山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内,包括东北西部平原、华北平原、西北干旱盆地以及华东、中原、新疆、青海、西藏的部分地区。
6 `. N. F7 q; s" J y5 z 这些地区主要特点是形成带状形流行分布,从黑龙江省西部起,经吉林省的白城地区,辽宁省的朝阳,内蒙赤峰,河北的怀来、阳原,山西的大同、运城,陕西的榆林、定边,宁夏的盐池、同心,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紫达木,延伸到西藏的盐湖。构成由东北向西北、西南的广大病区带。
+ f2 d5 j9 |! h+ c" B1 H ②深层高氟地下水地区
. o3 j$ G9 b! N. x! C 这类地区特点通常是存在分散型分布,但也有连结成片的,最典型的就是渤海湾一带。如天津的塘沽、大港,河北的沧州,南至山东的德州,北至辽宁的锦县等一些流行省市。8 W* J" I3 Q$ Z# ^$ i1 J
据调查发现天津市700米深的地下水氟含量仍然很高。河南开封市、宁夏同心县等个别地区亦有深层高氟地下水存在。& O. w& N4 { {) i5 c! @1 }9 J
③富氟岩石和氟矿床地区: \8 Y3 k1 {0 t
这类地区主要是与当地存在的萤石矿、磷灰石矿或冰晶石矿有直接关系,如辽宁义县、浙江义乌市、武义县,河南洛阳市、信阳市,内蒙赤峰市,山东烟台,四川的石祁、冕宁,云南的昆明市,贵州的贵阳市以及新疆的温宿、拜城等地区。0 b" A# D% [1 V
④地热和温泉高氟水地区5 h% Z& y! J5 h
主要是地壳环境中的地热和温泉水含氟量几乎也都很高。在我国从东北到南方沿海地区几乎都有散在的分布。辽宁兴城、熊岳、锦县等,河北的怀来和遵化县,山东的临沂,内蒙的宁城、敖汉旗,陕西的临潼,新疆的温泉地区,湖北的英山,广东的丰顺,福建的龙溪,西藏的左贡县等。病区是散在型分布在温泉的周围一带。
0 z' Z* |9 g* S9 [* y9 t3 P (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布/ k. A. ^0 Y8 s3 {+ H
这种类型也是我国存在的“独有”的一种病区。
# J8 t4 K; H3 Q" Q 是当地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或土灶,燃烧的含氟量较高的石煤:取暖、做饭或烘烤粮食、蔬菜等,导致室内空气受到严重的氟污染,如家中的粮食、蔬菜、饮用水等主要食物,长期接触,导致使人体摄入过高的含氟量,而引起发生的确良慢性氟中毒。
* U( B& B- F4 o( s4 U# ?% h 这类病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附近及以南的边远山区。重病区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省交界的山区。目前发现的病区有: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陕西、河南、江西、山西、广西、浙江、辽宁、北京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z: x$ E) k( u9 l0 m) _! Y' P
(3)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布
, b) b$ ? {" n 这种类型也是近年来才被引起重视的一种病区类型。它是由于居民习惯饮用砖茶或用砖茶泡成的奶茶或酥油茶。. d. ?( w* E) F8 L+ t; B
由于砖茶中的含氟量很高,长期大量饮用,造成体内氟大量蓄积,而引起慢性氟中毒。 这类病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内蒙、云南等省、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民族包括: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芜族、部分汉族等。
8 J: }' f) N2 }- D2 m 3.人群分布的特点
1 }) l8 t! |+ y9 B- I) q7 D! \ 人群分布特点与氟对人体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机体内氟的蓄积量》:《机体生长发育规律》:《个体易感性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9 ~! @- R6 R5 r/ |1 t ①年龄$ G. M! G& W# |- f d: Q
由于《乳牙和恒牙》以及各个牙齿的《造釉细胞》的发育时期不同,所以对氟斑牙发病也存在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 w3 o9 o0 J2 |- b 乳牙氟斑牙:乳牙钙化始于胚胎期,生后11个月内已完全发育成熟,所以乳牙氟斑牙发生在11年月以前的婴儿。6 B( G( T' z# W! W6 w6 d
恒牙氟斑牙:7~8岁以前在高氟区出生的儿童,均可受到氟的影响,发生恒牙氟斑牙,一旦形成,终生不能消退。当恒牙萌出以后迁入病区的儿童不会再发生氟斑牙。
2 V0 {$ v2 v8 z: @ 氟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2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也可发病,但很少。重病区出现氟骨症的年龄可以提前。
8 q8 n; h* ~$ S# l( t1 q ②性别
' P L1 D; d# G5 Y7 @6 _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氟斑牙和氟骨症发病一般无性别差异。但在氟骨症的类型中男女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女性骨质疏松,软化型较多,男性硬化型较多。* T% Q5 G5 W' y
③民族
; g7 M+ `+ c. ]0 o2 i& ^& a0 T6 Y 饮茶型氟中毒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它主要发生在少数民族人群中。习惯饮用砖茶、砖茶泡成的奶茶或酥油茶。
( o+ {! y* `9 j) F3 o ④人群在病区居住年限9 N" B+ }) a; N# o$ j
氟斑牙与在病区居住年限无关。而与在高氟区出生及生活的年龄有关。恒牙萌出以后迁入病区的儿童基本不受影响。
% a/ b' {$ N/ _: ?/ V 氟骨症与在高氟区居住的年龄有关,因为居住时间越长,接触高氟环境的时间就越长。发病的潜伏期一般在10年以上。非病区迁入病区的人群更易患氟骨症,潜伏期缩短,有的2~3年内即可发病,一般5年左右发病。
+ ` i# g8 R3 T 4.影响氟中毒发病的主要因素+ o* s2 j7 X9 C4 i
①摄氟量:摄氟量高,发病率高,病情严重。3 x) F; u5 n; E2 J
②营养条件:蛋白质、钙和维生素(VC、VB1、VB2、VD等)有抗氟保护机体的作用。' Z* _( ]- _* `2 e& A
③饮水中的化学成分及硬度
6 v6 S' f+ D, y( C. ^% `% l% Z 饮水中的钙和镁可降低人体对氟的吸收,促进氟从体内排泄,减少氟对机体的危害。饮水硬度高,患病率降低。饮水的碱度增强可使氟的活性增强,有利于氟的吸收和增加氟的毒性。( r( d& }' B8 V
④抗氟元素的摄入量3 A! v( |' B+ A% l. u: K
钙、镁、铝、硼、锌、硒、铜、钼、铁可促进氟由体内排出或增强某些酶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氟能力,降低氟的毒性。6 L3 l. v! k2 K% \
⑤生活、饮食习惯
9 V+ @/ e& N$ ` w6 p& C' q! | 生活、饮食习惯与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z! f1 s6 y8 V/ v ⑥个体差异# I6 a# q9 p' x7 J
与个体的生理、敏感性、健康条件有关。
3 I3 J' @; z/ n! T
0 }# z) a H8 L9 c" ^% b. T6 C从全国地方病统计资料看,截止到2000年,全国地氟病仍然比较严重,全国病区县1306个,病区村15万多,病区村人口数1.12亿,氟斑牙人数4060万,氟骨症260万人,其中燃煤型氟中毒,虽病区范围较饮水型小,但病情较之严重,全国平均氟斑牙患病率高达52.2%,全国平均氟骨症患病率高达4.32%。3 q% u. J7 ]3 L5 Q) m" ?- J
1 G; i; K1 t4 V/ t* A8 `! {
( D$ E5 v' C1 Q" b% d3 x8 ?防治' o8 u$ Z9 } T
饮水型病区:2000年统计,完成改水率37.6%,其中,中、重病区村改水率为51.4%,改水工程正常使用率为86.2%,受益人口为5974.59万人,受益率为50.6%。4 j1 F! Y3 g6 C, {) }% {
燃煤污染型病区:完成改炉、改灶率24.6%,炉、灶正常使用率60.8%,受益人口688.85万人,受益人口率为20.3%。由此看来,全国地氟病防治任务仍十分繁重。
$ g8 B3 Q& b& }- S* Q% w9 d( s8 E! o1 t0 N6 @
措施/ e$ n) m% u$ P5 P$ U7 N0 p' b5 Z
% F. e8 p9 h9 U# v
1.改换低氟水源6 o( ~, A. n! x7 I- r8 s3 O8 ^
(1)低氟水源的种类( o! t# L' D/ D, [+ c/ @9 s! k9 [1 P
①深层地下水:浅层高氟地下水病区的深层地下水含氟量均较低,适宜饮用。* V7 C+ o* V+ z; c1 n
②低氟地面水:多数江、河、湖泊等地面水含氟量较低,氟含量符合饮用水标准。
- l( l$ Q9 p3 I w ③天然降水:雨水和雪水的含氟量都很低,蓄积后,经处理,可以饮用。. O& b6 U7 D& M6 _; w/ c: `# E
(2)改换低氟水源的形式- T$ I( W, V1 G3 B2 H0 _. W, g
①打低氟深水井。是我国饮水型病区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可以利用水塔、压力罐等进行集中供水。: \, F( U: S B8 I5 i/ u
②引江、河、湖泊、泉等低氟地面水。在病区附近有天然低氟地面水时,开渠引水或利用管道输水。
+ E' D4 E. N) p7 |- z9 S" O ③蓄水(窖水)。在缺水地区,找不到低氟水源的情况下,可兴建小型小库或水窖,蓄积天然降水或贮存冰块。
+ S, V3 t' k5 K" E& G) J; s3 w ④混合水源。在低氟水源水量不足时,也可将低氟水、高氟水混合成为符合饮用水含氟量卫生标准的水源。
6 y4 o1 |% h$ { V( [0 c 2.饮水除氟+ }8 Z9 \; ]& }' B% H) v [" v
(1)混凝沉淀法:硫酸铝、氯化铝、碱式氧化铝。
! q% L3 Q5 y+ [: M) ?: `' L# c( K (2)活性氧化铝:吸附剂。 Q2 l7 u7 K+ Y4 H) N! I t& ~
(3)骨炭吸附法。
, j. E6 d$ n1 J7 u" N( Q; ~# O" a& j: ?/ c' n# Q- e
- h. j( u' s9 n; q, h
( r* `' j/ z( q+ v% W: H& s1 X! ]" i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2835.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