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方面咱不是专家..9 _! H; [/ Z! l1 N5 A
* ?1 N/ |/ ]( y! y: V对这个原理有了解但谈不上特别透彻.所以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把搜索的结果在这里贴一下..应该是可以解释很多疑惑了.
/ p8 o+ ?1 M$ b# n w$ Z% G
/ X, ? n/ t/ J5 @去污作用主要是因为有活性亲油基,用硬水的时候水中的钙镁离子会与这些亲油基结合,从而形成垢,部分沉淀在手上,同时消耗掉了这部分亲油基,所以冲洗一下就会感觉到涩.0 t! [/ k( c' C I* m6 S- T/ G
, B& ?" l- X H0 z( E! m& x软水中钙镁含量低,这些亲油基不会被消耗掉.即使残留了很少的皂液也会在皮肤表面起作用,让人感觉滑滑地.这个时候可能残留的量比原来少很多,但是感觉上仍然没洗干净的样子.
) x+ Z* A, r* L7 b* \楼上朋友们所说的化学分子式应该是指如下内容:
9 E$ Y- j; s ?% Y/ d. T# h- Q7 z 肥皂里有一种东西(硬脂酸钠),其分子形似蝌蚪或火柴杆。它的大“头”是极性的羧基钠(—COONa),易溶于水,为亲水憎油基。它的长“尾”为非极性的烃基(一C17H35),与有机物互溶,为亲油憎水基(在化学上称为“相似相容原理”)。
. t/ C2 r3 _8 x& ^' C=============================================
Z+ V, u+ c: `% V( W因为普通的肥皂,它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和钾盐。这些盐的分子,一部分能溶于水,叫“亲水基”;另一部分却不溶于水,而溶于油,叫“亲油基”。当肥皂分子与油污分子相遇的时候,肥皂的亲水基溶于水,而亲油基则溶于油中。肥皂分子因为既有亲水又有亲油的两重性,所以就能使原来互不相溶的油和水联系起来。 ( s! R9 o& |7 H* ~! y
& v. a. j0 _- m( @4 |油污等物被肥皂分子和水分子包围后,它们与衣服纤维间的附着力减小,一经搓洗,肥皂液就渗入不等量的空气,生成了大量泡沫。泡沫表面好象有一层紧张的薄膜,它既扩增了肥皂液的表面积,又使肥皂液更具有收缩力,通常把这种液面的收缩力叫做表面张力。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衣服所沾有的油污灰尘等微粒,就容易脱离衣物,随水而去,这就是肥皂能去污的秘密。1 v4 u. }9 p* w* Q$ ~# `1 ^
3 i$ D2 [2 J2 b5 A' L- q5 D7 q
+ D# Z% I8 P$ u9 _* q% R
肥皂去污是高级脂肪酸钠起作用。从结构上看,它的分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极性的—COONa,或—COO-,它可以溶于水,叫亲水基;另一部分是非极性的链状的烃基—R,这一部分不溶于水,叫做憎水基。憎水基具有亲油的性质。在洗涤的过程中,污垢中的油脂跟肥皂接触后,高级脂肪酸钠分子的烃基就插入油污内。而易溶于水的竣基部分伸在油污外面,插入水中。这样油污就被包围起来(见上图)。再经摩擦、振动,大的油污便分散成小的油珠,最后脱离被洗的纤维织品,而分散到水中形成乳浊液,从而达到洗涤的目的。
! G' M; k; K* X# Y; u7 J6 E( F( Y% i4 X
由于肥皂分子端的基团迥异,所以就形成了一头亲油、一头亲水的“两头蛇”结构,从而也就显现出“两头忙”(指亲油的烃基一端易插入油污中,亲水的羧基一端易插入水中)的性质。人们正是利用它的这种性质,才把衣物上的油“拉下马”并分散成许多细小的珠滴最终漂洗殆尽。
2 }8 a0 A9 \. A. o2 Q6 n, f肥皂是这样去污的,别的洗衣粉、剂等也与之类似,所不同的只是肥皂分子结构中的亲水部分对钙、镁离子很“敏感”,只要遇到就要生成不溶性的“皂垢”沉淀,从而使肥皂还未与油污“交手”,自己先“马失前蹄”,部分甚至全部丧失了去污作用。井水含钙、镁离子较多的硬水,用这样的水即使加倍地搓使肥皂,也是难以得到像在蒸馏水(无钙、镁离子)中那样的洗涤效果的。' _# T$ i7 k' x
+ Q; s$ q" S5 O" i 至于用热水洗比冷水洗去污快,原因则有两个方面: ①水经加热特别是煮开后,可使硬水中的“暂时硬度”(指因Ca(HCO3)2、Mg(HCO3)2引起的硬度)减弱或消失,而只余下“永久硬度”(指因CaCl2、MgCl2、CaSO4、MgSO4引起的硬度)起作用,从而降低了水的部分硬度;②还因为加热可促进化学反应,从而使肥皂能比较快地扫荡油污,提高了洗涤效果。* \ p1 K P8 G
8 A8 X- \8 c7 @0 J
0 m* l5 r* e _% y1 \$ ~+ r- R% H3 D1 z
附:知识背景材料
; `6 e# H) e3 B6 i. t0 w% J" [5 H$ N3 L2 w! L @+ V( e6 C/ G G* ]
·肥皂的发现·
1 @) X) v$ e* B' F! c+ x& S3 H, ?& m& q! G. V
肥皂的发现,一说是在公元前27世纪时,古埃及法老胡夫的厨师在做菜时不慎把一盆油打翻在木炭灰里,他怕被人发现问罪就急忙用手把混了油的炭灰捧出藏起,他在事后洗手时发现洗起来很滑快,没怎么费劲就把手洗得特别干净,他把这无意中的发现告诉了别的厨师,于是便传开并做成了肥皂使用。另一说则是在古罗马,人们在赛坡山上祭神时,太阳和烧的祭品把供奉的羊肉烤化了,这样羊油又正好滴落到祭坛下的草木灰里,凝成了些大大小小的油脂球,后来风又把这些油脂球吹入河中,使浣衣洗浴的妇女很容易地把衣服、身体洗了个干净。她们开始感到很奇怪,直到弄明白是这“灰——油球”起的作用后,便有意识地做起这“灰——油球”了,于是便发明了肥皂。这些传说与烧石灰、制玻璃等的传说都没有历史记载,但仍是合理的,可信的。
! \$ V3 H& r8 @. O# {# C
% O6 }& T% ^8 H$ Z+ @( j) N- W 关于肥皂的最早文字记载,出自古罗马著名学者老普林尼,他写到,当时的高卢人(法国古名高卢)每逢盛大节日都要盛装歌舞,彻夜狂欢,他们把草木灰和山羊脂搅在一起,涂在头上以梳成各种发型,脸上也加以艳抹,甚至画成各种脸谱助兴,直到有一次大雨冲散了他们的聚会,回家卸妆时才发现这草木灰一-羊脂混合物早已和雨水一起把他们的脸洗得一干二净,从而也就认识到这混合物有很强的去污作用,于是便有意识地制出了最早的肥皂…… 3 [: K# A1 i! k+ ?8 E
* E( i! } C) `- J: Y: g0 V6 R/ {( @. U) S1 x
(http://iwuli.org/extra/showarticle.asp?articleid=884 可惜好象被封掉了,国内访问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