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5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小麦粉等11类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抽样监测数据显示,抽检2846批次瓶(桶)装饮用水样品中,不合格样品数为340批次,不合格样品率为11.9%。6 D! ]* g2 V/ v0 `) j 7 b+ _0 {3 K. r: g, c2 [. n
 一成多的桶装水质量堪忧,这在水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确实令人警醒。不久前,兰州水污染事件、武汉水污染事件爆发,桶装水与瓶装水一度被疯抢。但如果包装水本身就不是最后一方净土,其间的质量悬疑,无疑会让城市饮用水安全现状雪上加霜。- r7 @) G3 [8 n$ Y
 & l: z  ?5 D; f2 V* z; Y
 2014年2月19日,浙江嘉兴市海盐县与海宁市两地的部分学校,因饮用不洁桶装水,连续出现了多名学生呕吐腹泻情况。时隔两个月,桶装饮用水再次登上舆论黑榜:广州市食安办发布了第九期食品安全信息,在30批次不合格食品中,13批次都是桶装饮用水,其中广州市裕龙山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甘龙牌饮用天然净水,菌落超标高达3100倍。从广州到全国,桶装水质量显然不只是“有点水”而已。' U8 X- h* s3 Y' ~) f% v3 ?
 
 4 m& C# N3 H/ W$ F# v3 z. Y8 C从标准来看,制度设计也没闲着。现有的4个行业标准并无缺位,《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1998、《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19298-2003和《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近日,卫计委发布的包括《包装饮用水》等1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还做出了更多适时的调整。从职能监管来看,权力部门也在持续发力。今年3月31日,食药监管总局还向各地下发了加强大桶水质量安全监管的通知。那么,为什么桶装水质量还会如此之“水”?0 u( @2 W. \) `8 _
 " H; J3 u& I7 D  b+ R/ n. B0 A
 论说到底,恐怕还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各地桶装水水质监测力度不一。一线城市建立了常态水质检测机制,而中小城市乃至基层,在市场监管、水质检测方面或存在不小的问题。譬如用PET饮用水桶代替PC饮水桶,甚至成为不少地方的明规则。二是工商等部门对各种“问题水厂”整治乏力,以至于桶装水企业敢于叫嚣:“水的价格跟水无关,贴什么商标就什么价”,甚至一样水愣是整出5个不同的品牌。三是行业门槛低,加之渠道失控,小作坊式桶装水和合格桶装水很难靠肉眼来分辨,消费者取证维权困难。在桶装水产业链上,“李鬼”迟迟不被重罚,也无异于纵容了各种水质乱象的繁衍。
 . ?# P* R& C  Z, p$ m  O( _( @* V. _- Y/ M
 在水污染与水短缺的现实面前,桶装水的质量更是关乎社会稳定与健康安全。一个共识越来越清晰:若没有严苛的标准与执行,桶装水在储藏、经营、配送等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好在桶装水终究不比雾霾天,只要职能监管专业一点、尽心一点,食品安全就不至于要横加一个“水患”。
 ' T& Y1 e) y/ n' e" G' ?% `
 * p: |6 z  Y! G7 ^# Z- 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507/c1003-2498661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