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产品的事情,由于近期很多地方在吵架,所以我们一直没有介绍。+ l, a( v2 ~) t$ L" T9 c
希望能有一个初步结果的时候再介绍。但是刚才在这里看到一个朋友在推广三达的所谓“纳滤水”饮水机。
2 \! H- J7 a: f8 `% O/ h
. C$ y: ~% Y8 C0 z, v6 ~这里把我们了解到的一些资料发一下,以正视听/ I x8 A; N' M v2 y; L( }
9 O( y }5 \5 ~7 m" V; t2 ~
===先说 一些背景=========: ^# {4 p/ g( l u- `
关于蓝伟光先生 和三达( Q5 y* }0 {/ B" s; Q+ t1 a) D
蓝伟光先生原来曾经是新加坡凯发中国的一个领导(凯发是新加坡最强的超滤膜生产商之一.在大陆境内有很多项目,有专门建设的生产线和多家分公司)...后来离开凯发.
2 T; U* B& t6 x Z1 Y C, i
8 q! d1 }8 |" I8 q# i去新加坡NUS读了博士(化学)..1995年毕业后操作新加坡 Sinomem Technology Ltd 的事情, Sinomem Technology Ltd 在2002年在新加坡上市(http://www.sgx.com)..然后他回来在福建做了三达公司.主要是做超滤膜产品,主要产品是在国内做系统...应该发展得不错(前几年里超滤膜在污水项目中的应用突飞猛进)..
" X4 P% I3 F$ d( T4 r: U5 o* w1 ^% g
这些大家都还比较认可.不过从目前公开的资料看,三达是以工程项目为主,在膜丝生产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 ^5 {/ q& n( S9 g# X% g( X& M; `, B# z6 p( F( a
2011年初, Sinomem Technology Ltd被收购(公开的交易额大概是2.82亿美元)同时在新加坡退市(相信主要是业绩原因,因为此前这个股票一直在不足一新元的价格上,而且交易量很低),后来卖掉了国内几个企业. x. \5 y) y0 T+ |% ^2 K) L% C6 M9 n
出手收购的是一个北京的投资(私募股权基金鼎晖中国管理公司(CDH China Management))..行内推测他们应该是准备转型后打包在国内或香港上市.(http://www.iceo.com.cn/chuangye/59/2011/0309/211614.shtml)
1 q$ f0 q- o8 A
' y4 Z8 ~( |5 l大概是去年起,他们开始重点推广民用产品并开始大规模宣传..主要的产品是超滤配合的陶瓷滤芯内衬炭棒..9 z0 r. B r$ t" ~) _# B
3 ~7 o0 r/ a) P# o4 Q
) P* z1 P9 I7 F( I' D===再说说产品========
+ u/ [1 o6 n2 {. w# R4 x9 ^# X' l& Q"纳滤"是起源于工程技术的一项技术,属于RO技术的一个延伸分支,在业内早已经有相对明确的定义(实现技术/过滤精度/去除物质的范围等).英文名称为nanofiltration.最初并没有专用词汇来正式命名(当时微滤、精滤、超滤都已经有相对确定的名称,基本上是把英文翻译过来再简化为一个术语性质的名称)。
5 M9 p7 L" }9 Y+ z a最初向国内正式介绍这类产品的是蓝伟光.根据业内译文的惯例把nanofiltration翻译为"纳滤". (个人意见:翻译的时候首先提出了一个名称并不代表你可以把这个名称的含义任意延伸解释,毕竟这个名称已经在业内确立下来并有专门的技术定义。再私自更改这个定义的范围是很恶劣的行为)1 q; B% j# A4 Y- Q1 W
3 A @" R* Z/ A% A. u
# q$ `+ [: I I1 q! m2 e4 M纳滤可以去除水中的2价以及更大的离子(通常去除率在80%-87%左右),可以很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等污染物.最后保留的主要是钠/钾等一价离子及少量的二价离子.# _5 q- }! v; \2 D) ~
由于出水品质好,运行压力低(常压即可运行),废水比例少(废水率只有RO技术的20%-30%左右).所以这类技术产品在业内比较受欢迎.
! N+ A) z+ ?/ C! b. l8 v7 J但是纳滤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本身在技术上不是很容易控制成品的品质.所以产品价格一直很高..不过在民用上要求较低还好办一些.
8 e. U [* P. e# C O" }5 E& f
微滤及超滤是目前已经很常见的技术,微滤的过滤精度为0.1-0.5微米,超滤为0.01-0.05微米.. W+ z4 Y4 b- n7 ]
目前国内生产的微滤产品和超滤产品价格非常低,一般说来家用的一套微滤+超滤产品,加上漂亮的外壳及配件,成本在100-150元很容易做到,甚至还有更低的.但低成本同时也带来品质的不稳定.材料也不是很有保证.
" S, C6 p: H" g& D同样参数的微滤+超滤产品,不同品质下成本也会有很大差异,如果采用更稳定大分子量的PVDF材料,一只流量3-5L/min的膜元件国内生产出来的出厂成本也要在130元左右。国外原装的成本大概是国内产品的20-40倍不等.
0 P/ s4 j5 l( R" R) w* N, W: N
* C* }5 u" x3 S* \5 i但不论哪儿生产的微滤+超滤都无法与纳滤的品质相比,技术路线完全不同.
# w5 W; d% j2 z/ E% r3 M2 d3 j4 m, e" V3 {3 c/ q6 G
目前 三达 注册了一个商标"纳滤水",然后把他们的微滤产品用这个商标名称公开宣传..主要是利用消费者对技术的不了解,把微滤或超滤产品当纳滤来卖.7 i9 A1 H' N. {
& J6 V7 ^. q8 F/ }
从道理上讲"纳滤"已经是一个业内技术名词(国标有专门的定义),不能再申请商标.但一般说来业内大家并不会在明面上故意为难他人.(从微博上摘录:国标GB/T20103-2006对纳滤的定义是:"纳滤nanofiltration,NF(缩写),以压力为驱动力,用于脱除多价离子,部分一价离子和分子量200~1000的有机物的膜分离过程。")
1 x1 B( }0 Y7 l. z! M, W9 U4 n2 I+ D: O) V% O! Q
这是技术和产品上的.目前他们的产品是用"纳滤"的名称来引导,让消费者认为他们说的”纳滤水“就是”纳滤“,借这个来蒙外行..
1 _; E6 m9 Z: M' Q. ?- r7 ` c6 W" V4 _ }
至于功能性方面,任意一个多家认可的品牌下,超滤+微滤配合活性炭的产品,只要厂家负责,都早已经超过三达产品的品质.$ O3 N4 P/ Z7 y8 E% B9 |0 i
(CUNO(3M)/EverPure/Selecto/等专业过滤厂家不说,甚至怡口、Paragon、蓝飘尔这类非专业直饮过滤厂家或是SBOK这种国产的产品,在去除他们标称的化学污染物方面也不见得有什么落后的地方,因为主要的功效是活性炭完成的,与超滤或陶瓷没有根本关系)。
/ `2 L/ q5 B- u0 m; v8 [; d
7 P: o$ ~$ Z2 g; x- l2 }. G. l0 u% \
=====合法性============) k: j7 q8 P+ j- i
国家卫生部对于涉及饮用水的产品有专门的管理规定,要求品牌/型号等各项数据都必须申报,不可在宣传中擅自改动.
# X: d; h1 v2 q% Q, W2 Q# L+ j3 o2 A' K3 o3 Z+ z6 z
根据前一段时间网上PK的信息,三达在申请水批的时候并没有正式使用"纳滤水"的名称(通常情况下审批的专家不会让这种方式通过).用三达 净水机 的名字申请到水批后,再在宣传的时候换上"纳滤水"的商标.
8 _! k; @7 W5 W. r F. F9 dhttp://slps.wsjdzx.gov.cn/xwfb/gzcx/PassFileQuery.jsp# k' Y) S4 n# V8 h
2 ^ n/ X& U2 ?; z3 a, j
当然他们在申报的时候是按超滤+微滤来申请的.另外,三达申报的时候只报了一个型号(不是系列),但是销售的时候多款产品套用一个水批..! J. ~/ S$ K0 U' F* r" I( e K; F
5 `7 j4 X6 w0 f3 [6 r5 \
这都是严重违犯规定的.只要想想如果食品或是药品一类的有这种情况你会不会买,就知道这种情况是什么性质的了.
/ K" l, k+ h6 O4 `2 k, J# w
) u" A1 I; d# C( D' Q3 h. h不过,这个行业并不大,大家一般不会断别人的路,所以这事情目前主要是业内的一些人在讨论.并没有人真正去举报., [9 i( @* ]" ^
/ k" b8 V% @) o1 R- P; J3 i
==================================================
W6 u8 T! m3 C0 ]3 d: i2 C* J, r z
以上评论针对三达公司所谓“纳滤水”机及目前的宣传方式,并不针对个人。如果有错漏还请大家指正。
+ ^% [1 A( t b4 J2 y, P% ~
# k# I' u+ ~* }5 h$ s! w5 m) s' ^8 E7 a n' E" H- e( Z( K' h
==================================================
G: a! _# d* J" ?/ ?1 R* l6 N延伸阅读:关于纳滤的定义
, U, v% V4 J' H. U$ q蓝伟光一直公开宣传说自己是把Nanofiltration翻译成“纳滤”的第一人,而且以此自命为“纳滤之父”,公开说“纳滤”这个词是他自己创造的,所以他可以自己任意解释这个词语的解释。/ `2 K) A- M# [( X, ?
但在2013年4月初,有人通过检索发现,“纳滤”这个词在蓝伟光之前早已经有人公开使用。
5 C: V: C: H5 f M/ W$ E中科院大连物理研究所的夏冰 董声华 金秀龙 郑领英 四人于1991年9月13日向"水处理技术"期刊投稿《荷电纳滤膜的研究》一文,对纳滤膜、纳滤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和研究,该文发表在1992年02期《水处理技术》上(1992年4月出版)。' K2 e- l& [% U( Q# H; X
2 v5 e5 L( V9 x6 N9 {8 y9 [1 P考虑到中科院大连物理研究所这种研究机构的严谨性以及1991年时国内科研的风气,而且这个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从申请周期上说这个研究工作开始的时间应该还要早很多,按常规来说,估计要比蓝伟光公开宣称的1992年初早两年时间。这时已经把“纳滤”作为一个关键词来收录了。
6 f& x; f7 S' P& U3 ~
# ^- x( g4 h: _$ ~! }* I1 g所以纳滤这一词语的定义与蓝伟光其实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他只是当时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关注这项技术的人之一而已,当时“纳滤”这个词已经是业内对这项技术的标准用词,也是Nano Filtration这一英文最直接准确的翻译。$ I8 g' j; f( \$ v) F. e0 G. G% x
! B! d j9 `+ h9 v; _- f8 t5 M& _% }文章部分内容:
3 F% U. f9 e2 c2 U 纳滤(Nanofiltration)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又一滤膜系列,它介于反渗透与超过滤之间,能截留 有机小分子而使大部分无机盐通过,操作压力低,在食品工业、生物化工及水处理等许多方面有很大潜力。
9 f$ ~ X9 m; S3 V*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