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水球阀,纯水机总进水阀门,打开进水球阀,自来水进入纯水机,安装位置位于进水三通侧口,便于检修时关掉水源。" @7 j9 d* n9 G# |+ D" Y' q
2、PP棉过滤器,孔径5微米,沉积式前过滤,除去尘土,铁锈,砂砾等大于5微米的物质。
% P1 W. \* [- n9 \: w% Q1 ~ 3、低压开关,当水压达到1.5kg/cm2时,接通电源,使机器正常运行;当断水,或水压达不到1.5kg/cm2时,切断电源,机器发出蜂鸣报警。 x; U, i$ y1 s; Q
4、高压泵,给自来水加压达5--8kg/cm2,以满足RO膜制水的压力及流量需求。 F: ]' b! I- x
5、颗粒活性碳过滤器,预过滤,除去氯臭味、甲烷、农药、化肥及其它物质。3 J4 E( H6 g! z; W
6、第三级PP棉过滤器,孔径1微米预过滤,除去由于活性碳脱落产生细小颗粒物质。
; ]4 O+ V3 L8 j |7 q 7、进水电磁阀,当电源接通时,自来水经过进水电磁阀,使纯水机正常制水;当机器停止后切断水源,阻止水过去,通过浓缩水路排走。 家用纯水机
3 [. N9 |3 [ a1 I8 Q 8、RO膜,又叫逆浸透膜,它是依靠机器对原水所施加压力,使原水中水分透过RO膜,而把原水中的细微杂质,过多的无机盐、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细菌、病毒、农药、三氯甲烷废物等其它有害物质统统截留下来,并通过连续排放的浓水将这些水中有害异物及盐分排出,进而得到十分洁净的饮用水。它的孔径只有0.0001微米,它对水中粒径最小的无机盐离子的去除率在90—96%以上,对细菌、病毒等有害异物的去除率在99.99%以上(理论上可以说成是100%)。
+ T8 }; j t& I 9、逆止阀,工程上也叫单向阀,纯水水满,压力达到3kg/cm2后,防止高压纯水倒流与废水一起排走。; x; ~3 i6 {# m
10、高压开关,自动控制纯水机工作,当纯净水的水压达到3kg/cm2时,切断电源,使纯水机停机;纯净水排出系统(比如打开龙头放水),水压减小,减小到1.5kg/cm2时,自动接通电源,使机器进入正常制水状态。1 {3 N1 @; u# i
11、压力储水桶,储存纯水,以供备用,气压0.4—0.8kg/cm2。
* b2 I2 Z7 z" b; z7 E 12、气嘴,给压力储水桶补气或放气。2 E: H- U3 G+ j# V& t+ y
13、压力桶上球阀,压力储水桶的进水或出水阀门。4 O S3 _; w5 i/ @/ } G
14、后置抑菌活性碳,除去异味使水质甘醇甜美,避免压力储水桶内纯水二次污染。
; j4 d2 u4 f; Q0 i8 @4 D) N 15、鹅颈龙头,取用纯净水的开关。
0 A- M" q! Y( @ 16、废水比例器,使浓缩水排走,经小孔限流憋压,保证RO膜的工作压力。浓缩水与纯水比例1:3—1:5。它的作用就是控制流量、保证恒定的系统压力。& c% Y4 `* ~) w/ W0 X
17、冲洗电磁阀,由机器(电脑板)自动控制,纯水机累计工作7.5小时,电源接通一次,对RO膜进行高压大流量冲洗,冲洗时间1分40秒。 反渗透纯水机
$ b4 B: S8 j) r: ? 18、液晶显示电脑板,重新分配电路工作电压。
" N6 _/ S/ ?. j0 ]# ]/ ]8 a1 E (1)开机电源指示,5秒钟后机器工作并自动冲洗1分40秒,显示“F”。. ^7 z. Y: L" W* F
(2)随后进入造水状态,显示“C”,数码循环跳动。
. [/ v9 R1 u2 a8 f, W (3)造水满后,显示“8”,泵延时20秒后停机。(用水后,再进入造水状态,循环)9 y2 p6 ^1 W, A! O9 F b
(4)缺水或水压不够时自动报警,显示“┫”,并伴有“笛--笛--”连续报警声。
" x* Q7 ]5 b" K2 ] (5)机器累计造水总时数达7.5小时后进入自动冲洗状态,冲洗1分40秒(循环)
+ P( r" ~# G3 V5 C (6)如机器长时间工作不停机,机器报警并自动停机,显示“7”,并“笛--笛--”长鸣报警。
$ b* { b1 F# O8 Q: R. _ (7)按强冲洗按钮显示“S”,自动冲洗1分30秒后直接进入造水或待机状态。
$ D% R% E1 @" |3 r (8)电脑板插头共12条线:$ y( h3 q0 ~1 H( V) M- F; ?0 H
a、黄线二条接低压开关;; s' ]* M& k( S8 ?, U
b、兰线二条接高压开关;
0 v# m2 ~/ U; A! v, y c、黑线二条接进水电磁阀;
" ], m. n: F: _5 \ d、红线二条接冲洗电磁阀;
8 ?% ~" k* w; ~: |6 C e、绿线二条接高压泵,
+ F5 o6 F5 \8 e6 t3 V f、白线二条接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