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器用于水处理工程1 o y% b$ ] u- Z, v; \# y& B
( ^+ S# _% O5 L& ^( Y2 Y
$ i U& d8 l. z(一)工艺流程:0 t" q W1 B: c" P, D
河水→ 河水泵及管道(用户自备)→混凝剂,助凝剂 → 反应池(土建,用户自备,在清水池上部)→ 斜管混凝沉淀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超滤设备(供生活饮水)→臭氧消毒 → 清水池(土建,用户自备)→变频供水泵
& m6 x( o+ Y2 w, R% {. R5 B) F0 N4 E& U0 z1 X& W
(二)方案说明:% @( m( ^7 d' |3 _& `
用户总用水量为30m3/h,反应池、清水池、斜板沉淀池等土建工程按30m3/h设计施工,加药系统、河水输水管道、设备连接管道等按30m3/h设计施工,斜管混凝沉淀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超滤等设备按30m3/h设计施工, k; J5 l% M9 N; u
本次系统主要配套的设备为:河水泵及输水管道(甲方负责)、河水泵运行的控制电缆;混凝剂、助凝剂加药系统;反应池;斜管混凝沉淀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超滤设备;臭氧杀菌系统;清水池;以及变频供水系统等水处理设备。8 w: ^2 a/ n$ @- c1 n. Z
+ N L0 B# D) o5 ^! n' A8 D6 A
(三)净水处理系统工艺方案选择:6 U) ] B1 l5 V4 q- m+ D, M+ [) A
河水处理系统的形式多样,根据用户的水质要求,我公司确定的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多介质过滤+活性碳过滤+超滤+消毒设备+变频供水。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z2 m1 W+ X9 L, D& P9 f q( L
* i9 [4 k# s, l/ `$ f1. 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低。6 R2 N$ C/ F3 z7 ^$ }& D
' g9 s; G5 r( F w1 G2. 采用全自动控制,自动加药,药剂用量准确。+ C0 f5 U2 N- e, T5 K# x7 b7 A R
1 M! n0 v/ P5 Y) S& {$ u$ C3. 采用机械过滤器+超滤的组合形式形成自动过滤、自动反冲洗,不需人员操作。
! g) Q8 S9 ~8 [+ q1 M* |4. 臭氧发生器消毒设备,确保水体中细菌量达标。
* T5 j; Y$ `* T+ c5. 一次提升完成所有处理流程,系统动力消耗低、处理费用少。" y+ s. [' C1 d' e z. G. ?$ Q
3 R% A3 W6 o2 W2 p- R- W& P, }6. 工程占地面积小、土建费用低,配套设备的现场安装简便、工期短。" J* M6 m1 ^; Y) E( ?
3 a+ |: w) U) U" u7. 采用变频供水的形式,可节约建造高位水塔的土建费用,工程投资更少。
$ {5 v+ ?, s/ [
# J1 ]2 O4 M! W(四)工艺流程介绍:0 U |5 E6 I' R
① 河水经水泵抽水至反应池与药剂充分混合后进入斜管混凝沉淀器。水泵的启闭应受清水池液位开关控制,水泵自动运行。
& U( Q9 {% n6 E, B ② 净水剂(PAC、PAM)通过隔膜泵进入反应池与水混合。净水剂药剂泵与河水提升泵联动,同时启动、同时停止。
: W5 Y) i" Q1 v( E ③ 与净水剂混合后的水在反应池内产生絮凝反应,形成逐渐增大的絮体,河水中细小的悬浮粒子与胶体颗粒被凝聚在药剂形成的絮体中。经充分反应后,河水进入混凝沉淀器,水中的悬浮固体杂质在沉淀器的斜管区沉淀除去,由于斜管区的接触面积比平流式沉淀面积大5~6倍,沉淀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可使浊度从高达500~1000NTU降至出水10NTU以下。出水自动进入多介质过滤器。0 C+ O" b$ F3 b$ l- I
④ 斜管混凝沉淀器运行一段时间后人工启动排泥阀排泥。9 F$ ^: J' ^, }& M! M: ^2 e
⑤ 除浊过滤设备将原水通过过滤容器中预设的石英砂、无烟煤和磁铁矿等多种介质滤料,载留原水中φ10μm的杂质颗粒、浓度胶体、悬浮物、金属离子及高分子化合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C3 Z# r/ c2 \ a2 X
原理:当水进入滤层时,同时由于滤层的吸附和阻留作用,悬浮物、有机或无机杂质及胶体物质之间,就会发生彼此重叠和架桥等作用,而被滤层截留下来。一定时间后,在滤层表面形成一层附加的滤膜,在过滤过程中,这层滤膜就会起主要过滤作用;当水深入滤层时,又进一步地被截留、吸附。因此,原水经过滤后,浊度降低,同时有机或无机杂质、细菌、病毒、油污等都将随着浊度的降低而被大量的去除。由于提高了悬浮物和其他干扰物质的去除率,因而可以使后续的加药消毒、离子交换、吸附、膜过程等处理装置免于常被堵塞现象,从而提高它们的处理效率。6 C/ @7 M8 N. z' V; L2 n
|
|